香莢蘭透過植物染技法,當時也因為好奇,聯絡了靛花青工房,將園區的落莢與枝條葉片,經過長時間的熬煮,然後經過多次染色就呈現出香草莢天然的顏色,相當美麗,絲巾還帶有淡淡的香草香氣,與大家分享。
香莢蘭透過植物染技法,當時也因為好奇,聯絡了靛花青工房,將園區的落莢與枝條葉片,經過長時間的熬煮,然後經過多次染色就呈現出香草莢天然的顏色,相當美麗,絲巾還帶有淡淡的香草香氣,與大家分享。
香莢蘭的種植,蟲害相當少,種植的農戶皆可以往友善耕作與有機耕作的方向邁進,農產品不外乎都有農藥殘留的疑慮,再加上未來有出口的可能,未來希望每年都可以做一次農藥殘留的檢驗,目前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的規定,農藥殘留的簡樣品項約為380個項目,市場上不少檢驗公司,選擇SGS的原因不外乎就是較有公信力,香草農夫也選擇最高的473項農藥檢驗,當然費用也是略高一些,檢驗報告均未檢出,請大家可以安心使用。
為加強殘留農藥之管理,依據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三十八條規定:「各級主管機關執行食品、食品添加物、食品器具、食品容器或包裝及食品用洗潔劑之檢驗,其檢驗方法,經食品檢驗方法諮議會諮議,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」,並配合「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」修正,爰擬具「食品中殘留農藥檢驗方法-多重殘留分析方法(五)」,其修正要點如下:
一、檢驗品項由三百七十三品項增加至三百八十品項,增列七品項分別為 benzovindiflupyr、布芬草、賽安勃、賽派芬、fenpyrazamine、nitenpyram 及賜加落。
香草莢內主要的香氣來源,就是香草醛,但天然的香草莢有270多種以上的芳香分子一同組成這複雜的香氣,是化學合成無法取代的,香草醛是一種白色至淡黃色針狀結晶的有機化合物,化學式為C₈H₈O₃,也是一種廣泛使用的可食用香料,天然的香草莢陳化過程當中,部分開裂的果莢會產生香草醛結晶的現象,代表香草醛含量相當高,不少人看到此現象還以為是發霉的狀況,請不要太過擔心。
香莢蘭授粉是每年重要的工作,可說是影響產量的最大關鍵,因台灣還有未適合授粉的昆蟲,且自然授粉機率相當低,所以必須藉由人工授粉來提升產量。
香莢蘭為雌雄同株、同花,所以授粉的操作就是讓香莢蘭自花授粉,最佳授粉時間為早上的6:30分至11:30分,需準備的工具可以選擇方便取的【牙籤】
授粉前先將花朵唇瓣的構造撥下,直接破壞即可(不會影響授粉),露出合蕊柱的部分。
合蕊柱的特寫,但蘭科植物特有的一片蕊喙(如上圖),會將雄蕊與雌蕊的隔開,避免自花授粉。
將牙籤把蕊喙翻起,蕊喙的下方穴狀處即是柱頭,將牙籤抵住蕊喙,再用拇指將頂部的雄蕊輕輕壓向柱頭的位置,輕壓約0.5~1秒,授粉及算完成。
雄蕊具有黏性的花粉塊。
墨西哥香莢蘭-Vanilla planifolia 為全世界最大的栽培品種,全世界面積約超過80%,原生於墨西哥及中美洲國家,台灣於2012年由桃園區農葉改良場開放技轉,為台灣主要栽植的香莢蘭,也是香草農夫目前栽植最多的品種之一,於2020年由桃園農改場統計全台種植面積約25公頃(逐年增加),植株粗壯且多產,抗病性較佳,果莢香草醛含量高,是目前市場的主流,植株的特寫如下:
大溪地香草莢-Vanilla tahitiensis 目前市場上香草莢市場皆以墨西哥香莢蘭品種為主,大溪地香草莢種植面積相對稀少,且價格高昂,主要產地為法屬玻里尼西亞的大溪地群島,於1843年歸屬法國,巴布亞新幾內亞、印尼、馬來西亞、留尼旺島則有少量種植,市場常見的大溪地香草莢為法國品牌 Alain ABEL ,官網價格250克約160歐元,折合台幣約為5400元,不含運費與稅金等,台灣市場行情1公斤約28000元左右,因品種不同,後製方式也有所不同,大溪地果莢可在枝條上自然熟成,採下後直接進行陽光曝曬就有自然的香氣,因果莢含有茴香醛之關係,所以帶有花果香氣,是台灣市接受度很高的果莢,大溪地植株的外觀如下:
植株纖細,莖約0.4公分,節間長約5~10公分,葉片細長為主要特徵,長寬約12~14×0.9~1公分,約有20條縱脈。
果莢較粗,但長度約12-14公分,且呈肉狀,成熟的果莢不開裂,後製可略過殺菁等動作,於枝條上呈咖啡色皆帶有香氣。
香草農夫園區少面積栽植,為適合生產香草莢並作為貿易商品的物種之一,世界主要栽植品種為墨西哥香莢蘭Vanilla planifolia,而大花香莢蘭的特色是葉片與枝條肥大(是三大栽培種最大),台灣目前數量相當少,果莢香氣不明,待等今年果莢後製才會知曉。
花朵長約8.5公分,除了花朵比墨西哥香莢蘭大上許多,最大的區別是顏色,大花的花被呈淺黃色,墨西哥香莢蘭則是黃綠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