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莢蘭-國姓園區種植參考

香草莢園區種植
參訪國姓合作農友-園區紀錄,2022年生長狀況很好的園區,2021年是園區第一次開花,種植面積近三分地,今年生豆莢收成約250公斤,今年約可達600公斤以上,果莢目前是後製階段,長狀況良好的園區,大略有幾個特點:
1.園區潮濕且濕度高,根系生長旺盛,植株自然就強健。
2.溫室高度夠,避免熱累積,夏季則要保持通風的環境,可避免夏季高溫的熱障礙,早熟莢、落莢情況自然就少。
夏季保持兩側通風,可將塑膠布與防蟲網給掀開。
3.園區自動灑水,給水充足,減少人為輸出,低度管理,省人力。
而肥料的部分則建議,液態肥為一個禮拜噴灑一次,花芽分化與開花期間則停止用肥。
目前園區問題是植株生長空間不足,需多花時間整理藤蔓,可再增加塑膠籃的數量,立柱材質為竹子,4-5年因可能腐爛需替換,資材的選擇考量因素很多,節省成本是最大的考量,提供給大家參考囉!!😃

香草精-如何製作

香草精製作

今天要來教大家如何製作香草精,香草精在烘焙甜點上,也是被廣泛的運用,市面上也可以買到不少進口的香草精,天然香草精的價格與化學合成的人工香料香草精,價差可是達5倍左右喔,所以自己製作香草精,也是一個不錯的方式,但浸泡需要一段的時間,所以如是急著使用,就可以先購買市售的香草精,市面上香草精的種類很多,化學合成的香草精,我們可以看到它背後的標示,主要是香草的香料與焦糖色素、防腐劑製作而成的,所以單價低,但是添加物不宜長時間使用,香草精裡面有看到添加苯甲酸鈉,其實就是食品的防腐劑,而天然的香草精成分則簡單許多,就是使用香草莢與酒精製成,所以價格略高。


香草精的基底就是酒精,我們可以使用伏特加、蘭姆酒、白蘭地、威士忌、琴酒等,或35度以上的烈酒,根據美國FDA的規定,酒精含量需達到35 %以上,我們最常使用伏特加或是蘭姆酒來製作,伏特加是世界6大基酒之首,常被當作調酒的基底,本身的口感清淡爽口,相當適合凸顯香草莢的香氣,另外跟大家介紹一下蘭姆酒跟萊姆酒是不一樣的,蘭姆酒是用甘蔗汁或糖蜜釀造的蒸餾酒,酒精濃度約為40度,而萊姆酒是一種叫萊姆的水果發酵而成的水果酒,酒精濃度落在15~30度,所以不適合拿來萃取香草精,所以不要搞錯喔

香草精的比例呢,我們使用250cc伏特加搭配,5條香草豆莢,比例上是隨更人喜好,放置陰涼處,建議要放置約6個月的時間,風味才會夠醇厚,最後請記得要貼上時間的標籤,放置於陰涼處,約2~3周可以稍微搖晃一下瓶身,香草精這樣就製作完成囉,不是每種烘焙甜點都適合使用香草精,因為它含有很高的酒精成分,如果今天要使用一條香草莢來製作甜點的話,那香草精的使用量比例大約2cc

我們有製作一系列的影片,有不懂的地方就歡迎點入影片囉,記得幫我們訂閱加分享喔!!

香草糖-如何製作

香草糖製作

如何製作香草糖與香草鹽,香草糖是主要做香草甜點的關鍵基礎之一,市面上教學的比例有很多,大家都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濃度來做調整,我們今天要準備的材料有 100克的砂糖與1條香草莢,還有密封罐,砂糖與香草莢的比例約100比4,也就是100克的砂糖搭配4克的香草莢(香草莢都約在4克左右),這個比例是隨個人喜好做調整,香草加的越多,風味當然就會越濃,只是成本會提高不少,那使用密封罐的保存呢,可以避免空氣濕度的產生,造成砂糖結塊的現象
那今天來跟大家分享,三種製作方式:


1.直接將一條香草莢縱向剖開,取出果莢內的種子,直接加入糖中,再來將密封罐蓋起來,然後上下搖晃,將香草籽與糖混合,我們約放置14天的時間,就完成了
2.使用1方式後的香草果莢(無種子),用剪刀剪段之後加入糖中,上下搖晃均勻,讓香草與糖充分混合,一樣約放置14天,就完成了。
3.使用加熱拌煮的果莢(無種子),果莢吸收水分,會有膨脹的現象,所以空莢要先清洗過,再放到乾燥處風乾,或是用烤箱約120度烤30分鐘,再把果莢跟砂糖放到打粉機內,打約一分鐘,充分混合後,而這樣的處理過後的香草糖,約要放置1個月,就完成了。


以上香草糖做出來後 再加到要做的甜點配方裡,再依製程適當過篩果皮就可以了,而香草糖都是用密封罐來做常溫保存,這就是香草糖的調製方法與保存,而香草糖也可以把砂糖換成鹽巴,就是香草鹽了

我們有拍攝香草糖相關的影片,有問題的地方請點入影片參考,歡迎訂閱與分享

香草莢生豆的收購價格

1.近期看到香草莢社團的統計,香草農民會自行後製豆莢的比例相當高,但我相信占比會遠遠高於ˋ這個數字,第一是好奇心驅使,都種出來了怎麼不試看看,第二是生豆莢的收購價格是熟豆的十分之一,只要在經歷6~8個月的時間發酵,價格會是生豆的2~3倍以上(但要承擔發酵不成功之風險,還有繁瑣的工序),基於以上可能,未來的香草品牌會相當多,台灣遍地開花,但不免可能有次級品流入市場,需注意品質,消費者會有更多選擇的機會。

2.常常有農民會提到,種植香莢蘭有【保證收購】的可能嗎?答案當然是不可能的,第一是國際市場的波動,收購價格大家可能都不歡喜,第二是果莢的品質,如短莢、果莢過熟、種子甚少等問題,一分地可產約莫數萬條果莢,品管問題相當繁雜,第三是香莢蘭是否用藥,後續檢驗的費用是否一起承擔,產生的額外成本應該沒人想吸收,第四是各個小農採收果莢時間不一定且量少,一樣的發酵工序卻要做好多次,曠日廢時,基於以上理由,相信廠商們一定只會跟熟識的農民合作,也是人之常情。

3.收購價格如何定義,這真的是一個大問題,國際市場的價格繪聲繪影,也很難有一定依據(如能提供資訊給我們更好),台灣豆莢的市場接受度也需一再測試,畢竟本土品牌、有機、友善耕作,會有特定消費者會支持,但需要付出的通路、行銷、廣告、倉儲、運輸成本等問題,要誰來吸收,當然最大的考量還是品質,這都是相當大可以議價的空間,說它是黑金沒錯,但黑金好不好賣,種植前一定都要思考這些問題。